吕 洪
2016年12月22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领导干部往往成为舆论最后的焦点。政务信息公开做得好不好、舆论热点回应及不及时、公众的知情权能不能得到满足,每一个政府官员身上都肩负着责任
上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推进决策、执行、结果、管理、服务“五公开”,做好政策解读,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近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和舆情热点上,政府公开信息、回应质疑的速度和质量的确有了明显的提升。
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经常是失序的。互联网上真假难辨、话题迭变、热点难料,在日益复杂的舆论场中,有一点却是一贯的,那就是领导干部往往成为舆论最后的焦点。媒体的镜头、群众的诉求、网络的话题,最终都会落到领导干部身上。可以说政务信息公开做得好不好、舆论热点回应及不及时、公众的知情权能不能得到满足,每一个政府官员身上都肩负着责任。
这些年来,人们目睹了太多官员舆情应对的“泥石流”现场,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无遮拦,到“替党还是替人民说话”的糊涂观点;从“一切成绩归领导”的肉麻之语,到“反正我是信了”的不负责任。这些已经成为段子的往事里,搅浑水的有之、帮倒忙的有之,还有人因此丢了乌纱帽。更深层次的是,这些事件让权威信息和官方发布在舆论场中始终处于守势,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反思这些舆情应对的失败案例,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些官员眼睛只盯着上面,不愿承担责任,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没有将群众的诉求放在心上。有些官员向来将“沉默是金”作为为官为政的基本准则,认为少说话就少犯错,不说话就不犯错;有些官员将媒体和舆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能堵就堵,能遮就遮;更有些官员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