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2016年12月23日11:09 來源:北京日報
“武替”“文替”我們都有所耳聞,但您聽說過“會替”嗎?日前,某省紀委監察廳網站通報稱,在全省、全市深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視頻培訓會上,某市紀委督查發現有領導干部竟然未經報批,找了“替身”來開會。官員不是演員,哪有找“替身”之理。更何況,此次會議主題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當事干部顯然沒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意義,對其進行批評處分理所應當。
開會是傳達精神、落實工作、教育動員黨員干部的重要手段。必要的會必須開,而且要開好。但現實中也確有另一種情況:為開會而開會,用會議落實會議,干部整天泡在各種質量不高的會上,精神懈怠,態度敷衍。
隨著反“四風”持續推進,從中央到地方,精簡會議,淨化會風,成效斐然。殘存的會場怪象,提醒作風建設溫度不能降、力度不能減。有事才開會、開會則有效,才能避免開會從“形式”淪為“形式主義”。
實際工作中,開會終究只是推動落實的手段之一。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干事創業,為人民服務,功夫更多要下在“會”外,尤其要常下基層、勤跑一線。那裡的事務雖然繁瑣,但樁樁件件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那裡的工作雖然細碎,但事事處處關系黨和國家的方略落實。前些年,北京市曾經對254名年輕局級干部的成長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其中241人具有較為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平均基層工作時間14.1年。“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扎根人民群眾、打牢實踐基礎,是黨員干部成長的重要途徑。
廣大群眾是干部成長的伯樂,基層一線是施展才華的舞台。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優秀干部、先鋒模范,莫不是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