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獨龍江畔火塘夜話

記者 張德修 趙永琦 陳振凱

2014年12月17日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本報記者張德修(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商小雲(左)在火塘前與“老縣長”高德榮暢談獨龍江鄉的美好前景。
  本報記者 趙永琦攝

圖為獨龍江畔的拉瓦奪村獨龍族安居房群落。
  新華社記者 陳海寧攝

【開欄的話】

在當今時代,中國在探路,在行進,並愈加堅定方向。

路邊,有急流險灘,有風景如畫,更有海量值得描述的人和事。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專欄。我們要到祖國各地去,去聽、去看、去寫。精彩在民間,故事在基層。

山的那一邊,其實還是山。12月3日,趕往獨龍江的路上,記者想起這句話。

行駛在盤山公路,右邊高山,左邊懸崖,路邊原始森林風景如畫。真是“步步驚艷,步步驚心”。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位於滇西北,北鄰西藏察隅縣,西挨緬甸,是獨龍族聚居區。

到這裡一趟,不太容易。昆明到怒江州府六庫,開車要一天,休息一晚,再開一天,才到獨龍江。我們走了尚未正式通車、處於最后施工狀況的獨龍江隧道,由於各種設備和建材阻隔,隧道走了24分鐘,這仍比老路節省了1個半小時。

01

“每年被上帝判半年徒刑”

獨龍江人幽默地說,這裡是“每年被上帝判了半年徒刑的地方”。

獨龍江鄉位於高山峽谷地帶。一到冬天,高黎貢山埡口被20米深的積雪封死,全鄉4350名獨龍族同胞便與世隔絕,達半年之久。

3日晚,記者入住獨龍江鄉政府駐地孔當村一家客棧,卸下行李,便去拜訪“把辦公室安在獨龍江邊”的高德榮。60歲的他,退休前曾任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貢山縣縣長、獨龍江鄉鄉長等職,當地人稱“老縣長”,30余年帶本民族致富,威望很高。

圍著火塘,燒起幾塊硬木疙瘩,修路是大伙聊得最多的話題。高德榮給記者播放了《太陽照到獨龍江》紀錄片,水、路、人、歌四章,最震撼的是“路”。1964年,獨龍江人馬驛道修通,人背馬扛,往返一趟縣城要4天。再之前,穿原始森林,攀爬溜索,披荊斬棘,趕毒蛇防螞蝗,7天時間才能到縣城。至今,各類柔性吊橋、人行便道、驛道河橋、石拱橋,仍是公路的必要補充。

02

總書記親自發來祝願

火塘對面,怒江州委副書記商小雲插話,1999年9月,獨龍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獨龍江鄉不通公路的歷史。

喝一杯濃茶,《怒江報》總編輯陳大勇說,這條碎石路面,50%路段處在降雪帶,每年有9個月雨季,塌方滑坡頻發,常被阻斷,2010年開始了改造工程。鑿穿高黎貢山的獨龍江隧道,是其中的核心環節,武警交通部隊三支隊承擔了這一重任。

大家對“2014年4月10日”這個時間,記憶深刻。當天下午,獨龍江隧道勝利貫通,標志著獨龍族同胞徹底告別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歷史。隧道全長6.68公裡、淨寬7米、淨高4.5米。

對這條隧道,獨龍族同胞的感情很深。全線貫通當天,獨龍江鄉鄉長李永祥感慨,“在外面讀書的孩子春節可以回家了,更多的獨龍族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