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须爱
2025年08月28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揭示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精髓,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全社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原创性理念中的“共建”二字饱含深邃的理论意蕴、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芒。中华民族共同体既需要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建设,也需要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建设;既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同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是对我们党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远见卓识的彰显,是对我们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智慧的思想凝结和升华。
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作为共同体的重要形式,是历史的现象,要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消亡;有民族存在,就会产生民族问题,就需要解决民族问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面对不同时期的民族问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可以说,这条正确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这条道路是各族人民共同探索出来的,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坚持与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民族领域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以引导各族人民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总纲,不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构建基础理论、完善制度设计,以夯实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和制度为基础拓展这条正确道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解决民族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充当‘教师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用“八个坚持”科学提炼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内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突破。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与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创新随之不断深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九个坚持”。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以“十二个必须”为基本内容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八个坚持”到“九个坚持”,再到“十二个必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科学揭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本质。科学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党在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既超越中国传统的民族事务治理的局限,又摆脱西方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困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本质在于党始终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底层逻辑,在于这条道路始终“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始终“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条道路之所以被各族人民共同维护,说到底在于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持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适应民族问题的变化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新时代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使其围绕动员各民族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力,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切实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完善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民族是人类最具生命力的组合形式之一,民族意识则是民族的核心要素。以无产阶级革命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推动各民族构建多民族共同体,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途径。然而,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基本上是空白的,实践是失败的,其以苏联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摆脱苏联民族理论政策的影响,得以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形成,科学回答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增强各民族凝聚力、有效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最大限度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问题。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以“整体论”与“部分论”、“全局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
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时间长河里,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彰显出独特的形成发展规律。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西方民族理论无法解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无法直接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一重要论述既阐明了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根本价值,也为我们科学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指明根本方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蕴含与强化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这一重要命题。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要旨。民族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最具动员力、凝聚力的社会要素之一。这是一条社会规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始终在遵循这条规律,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对这一规律的运用并不成功,根源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建设多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对民族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在总体上是成功的,根源在于遵循了引导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始终围绕动员、引导、推动我国56个民族和各地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展开,最终都指向如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一伟大实践的根本特征与要旨的彰显。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造福我国56个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56个民族共同努力。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最广的地区。边疆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抵御敌对势力破坏、渗透的前沿阵地。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极端重要、任务十分艰巨,其成效事关党的民族工作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多次亲临边疆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治国必治边”重要战略思想,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方略战略,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夯实了动员边疆地区、重点区域与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力点。在这层意义上,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要论述的集大成者。
开辟全方位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彰显了这一系统工程、伟大事业的本质特征,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动能。
党对民族工作、边疆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得到系统性重塑,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得以形成与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在治藏方略、治疆方略以及在整个边疆治理方略中得到切实贯彻,边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得到历史性提升。
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践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被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文化润边、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实施,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目标的文艺展演、文博展陈、文学创作、体育赛事等出彩出效,一大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得到树立与凸显,以促进人心相通为目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持续强化。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民生福祉空前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方位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富民兴边行动深入实施,团结固边、产业兴边成效日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均得到空前改善。以西藏为例,新时代以来,堪称世界级难度的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开通航线183条,天堑变通途;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4年分别增至55444元、21578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深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优化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制定支持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政策,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和场景。民族工作部门制定出台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为代表的专项政策,持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层面的全方位“互嵌”日益凸显。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民族工作、边疆治理等领域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牢牢掌握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战略主动权,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宝贵的稳定红利。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09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