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长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郑智文 门杰伟

2025年08月09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装载原料、固晶操作、成品运输……吉林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宽敞的封装车间内,整条生产线仅需1名工人。

  “依托技术升级,我们的‘集成封装小间距和微小间距LED显示’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公司副总经理张鑫介绍,企业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深入合作,2024年营业额3.5亿元,同比增长90%。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长春市发挥科教资源富集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凝聚合力,服务重点产业升级——

  驾驶员头戴脑机接口设备,意念闪过,轿车车窗随即自动降下。

  “通过脑机交互精准控制车内部分设备,系统延时小于0.2秒。”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常志勇在长春市的一处试车场地测试数据。

  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联合设立并实施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97家创新主体的2700余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已在汽车相关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项,申请专利700余件,制定标准108份,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上车应用。”长春市科学技术局高新技术处处长张国忠介绍。

  长春市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通过政产学研、地校院企聚力攻坚,着力推动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实现成果突破,建成两大科创平台、2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个市级科技产业园区。

  培育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上,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展台广受关注,企业最新产品实现全指标低成本替代国外产品。

  “我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在长春市支持下‘发榜招贤’。”公司总经理常帅回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找上门来,很快就解决了难题。创立3年来,珩辉测量通过“科创专员”“揭榜挂帅”等多种机制,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收连年增长。

  2022年至2024年,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497户增长到3367户,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由1037户增长到2499户。

  激发活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长春光客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卫星激光通信终端数字化产线生产正酣,这些设备不久后将随着卫星进入太空。

  “公司曾遇到难题,资金跟不上,产能受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喆说,“长春市未来种子基金投入500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新技术得以快速投产应用。”

  近年来,长春重点建设“1+6+N”基金集群,根据不同需求设立多只基金,科创基金规模发展到240亿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帮助科创企业破解项目周期长、融资难、转化慢等难题。”张国忠说。

  为科技成果“铺路架桥”,长春市组建7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培育1300余名技术经纪人,对接供需,持续发掘适合本地转化的项目。同时,长春市逐步构建科技创新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2022年至2024年,长春市年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由850项增长至3517项。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整合科研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加速产业化、形成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9日 01 版)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