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專家林皋——

為大壩筑起抗震脊梁(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劉洪超

2025年10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林皋在第九屆水工抗震防災學術交流會上作報告。
  受訪者供圖

  人物小傳

  林皋,1929年1月生,江西南昌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專家,我國大壩抗震學科的重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水工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我們在岷江上坐著沖鋒舟,頂著滔滔江水,躲著不時落下的碎石,近距離檢測大壩受損情況。”在大連理工大學主校區的一間辦公室內,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林皋拿著一張拍自四川都江堰紫坪鋪水庫大壩的照片回憶說。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當地群眾生活用水、發電及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紫坪鋪水庫受到嚴重影響。時年79歲的林皋帶領團隊近距離觀察大壩受損情況,對抗震能力、檢測標准、加固措施等提出了建議,為確保大壩安全貢獻了力量。

  如今,林皋已年逾九旬,經常有人問他:“為什麼還要每天堅持工作?”林皋指著大壩的照片說:“你看這壩體,雖然經歷了幾十年風雨洗禮,卻依然堅固挺立。我也想成為這樣的‘基石’,把畢生所學融入國家發展的‘壩基’中,再多作一點貢獻。”

  研制機械式振動台,開展我國第一個拱壩振動試驗

  “遇到困難,不能畏懼,隻有迎難而上,才能努力攻克難關。”1946年,林皋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書期間,他在天安門廣場見証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打那時起,他立下誓言:“要將所學應用於實踐,報效祖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大壩抗震技術近乎空白。1956年,我國首座雙曲拱壩在廣東省流溪河上興建。承擔設計工作的上海設計院提出採用壩頂挑流的方式,提升大壩安全性。

  為了驗証方案可行性,設計院聯系了國內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但收效甚微。后來他們輾轉找到了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在老院長屈伯川和著名力學專家錢令希的支持下,27歲的林皋承擔起驗証拱壩壩頂挑流泄洪方案是否可行的研究任務。

  “白天,我和大伙尋找能提供實驗所需相關材料的工廠,畫圖紙、選材料,晚上就回來做模型、搞實驗。”林皋說,他們自制電測設備,輪班值守在流溪河工地,夜以繼日記錄上萬組水流脈動參數。林皋帶領團隊從零做起,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座機械式振動台,並開展我國第一個拱壩振動試驗。“無論起點如何,持之以恆的努力才是關鍵。”林皋說。

  1958年8月,流溪河大壩首台機組順利投產,1959年1月全面竣工,並經歷了多次洪水考驗。直至現在,壩體仍安然無恙。

  1958年,林皋還接受了另一項任務,為在雲南強震區建設的以禮河土壩工程提供技術支持。林皋隨即開展了土壩抗震試驗,其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抗震措施被工程單位採用,並多次被用於國際交流。

  腳步走遍大江南北,研究大壩和核電站抗震理論和實踐

  上世紀70年代,國內涌現出一大批100至200米的高壩,對抗震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978年,林皋接到任務,評估當時的高壩代表——吉林白山拱壩的抗震安全性能。

  “我們自行設計加工,制成了電磁式振動台。”林皋介紹,通過這種設備,能夠獲得圖像更清晰直觀的白山拱壩正反對稱共9階振動模態和頻率,“當時,一些發達國家採用電磁激振法或有限元法進行動力分析,也只能獲得拱壩正反對稱3至4階振動模態和頻率。”

  此后,林皋又帶領團隊探索了仿真材料重力壩和拱壩動力模型破壞試驗技術,對各種地震破壞形態進行模擬,同時提出拱壩動靜力分析的拱梁模態法,將計算效率及精度進一步提高。“科技工作者要不斷探索新的科研方法,滿足實際需要。”林皋說。

  同年,東北勘測設計院主動找到了林皋。擁有100億立方米庫容的豐滿水庫需增建深水以下的泄水隧洞,但進行大規模水下岩塞爆破是否會對大壩產生影響,成為工程方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林皋帶領團隊完成振動計算程序的編制和調試,提出預測大壩動力響應、評價大壩抗震能力的計算方案,為大壩水下岩塞爆破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此項成果后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核電站建設開始起步,其抗震設計和安全評價成為重中之重。1984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抗震辦著手制定我國核電抗震規范,林皋主動請纓加入編制組,后擔任結構組組長,參與編制了我國首部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在此期間,林皋的研究重點轉為核電站外圍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以及核電站主體結構設計,並為提升紅沿河、田灣、防城港等在復雜地基上修建的核電站的抗震適應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幾十年來,林皋的腳步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其研究成果覆蓋了抗震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過程。他累計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1部、合著4部。

  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到大連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后,師從林皋教授,他的學風一直影響著我。”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回憶,當時實驗器材很昂貴,林老師經常自己出錢為大家購買實驗器材。

  “林老師嚴謹的治學精神深深影響了我。”王復明及其團隊目前致力於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盡管年事已高,林皋仍經常與王復明團隊交流,提供建議。

  “年輕人應該挑大梁、擔重任,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林皋說。2005年,從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專業博士畢業的胡志強,被林皋邀請參加大崗山拱壩抗震安全評估這一課題。“當時心裡忐忑不安,”如今已是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院水利工程系副教授的胡志強說,“林老師不僅給我耐心講解項目研究內容、方法和步驟,還指導我快速掌握高壩抗震安全評價的核心技術。”

  在開展大壩動靜力分析時,胡志強遇到了算法難題,“林老師經常下班后,還和我一起分析算法和計算結果,最終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在林皋指導下,胡志強將研究方向轉向大壩抗震的關鍵問題,此后參與了我國多座混凝土高壩的抗震安全研究。

  在林皋辦公室玻璃書櫃的最高處,整整齊齊擺放著自1981年以來他培養的100余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過程稿。林皋始終堅持“論文寫作沒有捷徑,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學術嚴謹性”的理念。翻開每一本論文,從文章結構到實驗推導、公式邏輯,甚至遣詞造句、標點符號,他都做了詳細的標注。

  自1978年開始培養碩士生,再到1981年成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林皋培養的學生中,2人成為院士,10余人成為博導,數十人成為核電、水電等領域的技術骨干。他75歲時還上台講授“結構動力學”課程,85歲為研究生開設“核電抗震”課程﹔如今雖然已離開講台,但他還在帶博士研究生。“培養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不光要會做,還要清楚為什麼這樣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走得更遠。”林皋說。

  

  記者手記

  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

  在我國大壩抗震技術近乎空白的情況下,林皋自制儀器,以“拓荒者”的勇氣開辟科研新領域﹔面對豐滿水庫大壩爆破、白山拱壩試驗等重大挑戰,他以“攀登者”的執著突破技術瓶頸﹔在核電抗震的全新領域,他又積極參與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作為科學家,他矢志攻關,取得一項項重要科研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他言傳身教,培養出一批行業領軍人才。

  時至今日,林皋依然奮戰在科研與教育一線。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的精神境界,看到了一名知識分子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擔當。他的堅守,不僅是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堅守,更是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踐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5日 06 版)

(責編:朱一丹、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