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她為開國大典精准預報了天氣

2025年10月15日08:37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關於開國大典那天的天氣預報方面的信息,公眾一般隻知道是一位叫章淹的大學畢業生准確預報了開國大典當天的天氣,但章淹是誰?開國大典的天氣預報員隻有章淹一人嗎?

本文對上述歷史細節的記述,試圖還原一位“與眾不同”的普通人在重要歷史時刻所發揮的作用。

1949年2月9日,后來任軍委氣象局副局長的張乃召率隊接管了位於北平羊坊胡同的華北氣象台。他在接收這裡的氣象設備、一些氣象資料后,還對這裡的氣象人員,進行了縝慎的考察,從集體談話到個別交談、從檔案材料到業務能力,進行綜合考量后,4位“老人”被留下繼續工作,其他人員則送到相關部門進行學習培訓。

4位“老人”中,有一位是氣象學科班畢業的大學生,叫章淹。

這時的她,怎麼都不會想到,就是這麼一次機緣巧合,讓她得以在新中國開國大典重要歷史時刻留名。

“研判近日天氣”

開國大典閱兵確定在天安門舉行。

“軍令如山”,各部門在原有保障工作的基礎上,開始更加細致的准備工作。

其中,關於閱兵准備期間和檢閱飛行時的氣象保障工作,由華北軍區航空處場站科氣象股負責,直接由該股股長鄒競蒙組織實施,北平氣象台代台長秦善元參與,章淹作為氣象預報員向華北軍區航空處指揮室提供氣象資料。

這次受閱飛行在當年是一次多機種、大機群的編隊活動,要求隊形整齊,航線准確,按時通過天安門。這給飛行氣象保障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復雜性、艱巨性,不僅要把起飛機場的天氣掌握准,而且,還要把飛行航線,備降機場的天氣掌握准。

為了保証萬無一失,軍委氣象局擬定了開國大典受閱飛行氣象保障工作方案。一是受閱飛行前一日,由北平氣象台各時段向華北軍區航空處指揮室提供第二天3次天氣預報及4次高空風向、風速﹔受閱飛行當日,由北平氣象台向華北軍區航空處指揮室提供當日3次天氣預報及高空風向、風速。二是組織氣象預報網,包括:華北地區和沈陽、漢口、南京、上海等地氣象台每隔2小時報一次天氣實況,直接發到華北軍區航空處指揮室。

9月24日、26日在南苑機場上空,把東西向跑道假設為天安門,做聯合編隊受閱航線飛行練習。每次進行練習、預演,都按要求進行了氣象保障。

在這次氣象預報工作上,因為領導懂專業、會氣象,這讓預報員章淹的工作特別順。

“調取華北觀象台所有天氣圖,研讀判定近日天氣。”章淹曾多次到檔案室調閱檔案。因當時進行的短期天氣預報,都是以天氣圖為主要工具,而天氣圖的整個制作流程全為手工操作。那時候條件差得很。華北觀象台每天就畫兩張圖,一張地面天氣圖,一張根據地面資料反推出來的3000米高空天氣圖。而且高空天氣圖是根據一個理想氣壓推算出來的,數據並不是很准確。

事實上,閱檔、復看資料,僅憑這些,還不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分析判研近日是否有雨?”張乃召又下達了任務。

章淹在北平工作生活了近兩年,在觀象台的實際工作也一年多了。對於北平來說,9月份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季節。通常這個季節,雨水並不多。但局領導的軍人作風,干練利索,要結論的同時,還要有分析過程及綜合判研的定論。

對於懂專業、對專業極嚴格的領導,是容不得工作上有絲毫疏忽的。章淹曾仔細研讀過北平7月的天氣,並將結論報給張乃召。他看了一下結論,沒有表態,但其皺眉的“微表情”,讓章淹感到領導對結論顯然是不滿意的。8月份的天氣匯總結果,張乃召和鄒競蒙,同時匯審核對,也沒有給出評價。現在又讓分析9月的天氣,章淹真是傾其所學,並做到了應查盡查。但華北觀象台可供使用的氣象資料實在太少,幾乎找不到什麼有用的內容。章淹突然想起自己在昆明西南聯大念書時,見過清華氣象系有一套很厚的《世界歷史天氣圖》資料,於是章淹便和同事一起到清華大學查閱。

“快速判定9月最后三天的天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清華大學的圖書館內,還真找到了這套書。資料難可貴,貴在識相人。憑借這些資料和專業知識、經驗等,章淹這次報給領導的結論,得到認可。

一切似是平靜,一切如考試,一切又都是工作的基本態度。

“那天我值班,張乃召副局長對我說,馬上准備資料,判研9月下旬的天氣,特別是9月29日、30日和10月1日的天氣。”章淹當時並不知道這三天的重要性。而“開國大典”也並不是當時的詞匯和語句,這個保密的重大事項,身為副局長的張乃召也隻知道大概任務。

“不該問的不問,不應知道的決不打聽。”章淹按工作任務調閱資料。同時她還和同事走訪了北平城的一些老住戶,讓他們回憶北平城歷年的天氣。特別是9月末至10月初的天氣,讓他們追憶,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極端天氣。

有雨、有小雨、會下雨,不同年齡段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記憶,但基本可以匯總出9月末至10月初下雨的概率是較大的。

“快速判定9月最后三天有天氣!需要肯定的結論!”從外面回來的張乃召,說話的語氣急促,看得出也聽得出,這事很急迫。“后來,我們才知道,他是剛參加軍委的重要會議回來。這次會議上,軍委領導提出,要保証空軍完成空中的受閱任務。要讓北平城看到我們自己的飛機……”

章淹回憶說:“我和同事們,幾乎是天天加班,不間斷地開展一次又一次縝密仔細的天氣會商,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反復校驗,匯總出第二天的天氣。然后在第二天,拿著頭天的結論,在室外進行核驗。張乃召副局長,幾乎是抽一根煙的功夫,就要一次結論,誤差多大?真正知道工作任務時,時間到了9月29日晚上。事先就有通知,要我們等局長開會回來,會有新任務下來。大約快到晚上10點了,局長回來,放下包,直接對我說,章淹負責10月1日的天氣預報,這一天有重大活動,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要全部登上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廣場上有20多萬人,部隊要閱兵,空軍的飛機要飛越天安門廣場,有人民群眾盛大的游行活動……”

任務終於明確,但具體任務的時間點,章淹並不知道。

當時陽光正好!

又一天過去,張乃召再次命令章淹,把過去的所有資料、實測、經驗集於一體,集其所有,對10月1日的天氣進行精准預報,這一歷史的重任由華北氣象局承擔,實際工作由章淹負責!

任務重於泰山。在重大的任務面前,其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團隊的協同作戰,張乃召親自核閱氣象圖,鄒競蒙繪制的圖有幾十張,其他同事配合,補充著各項資料並匯總信息。

縝密再縝密,仔細再仔細。9月30日一天一夜,反反復復地校驗后,24歲的章淹,這位西南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在第二天,即10月1日的天氣預報上,寫下結論:

晴轉陰雲相間,風向偏東,風力弱。章淹。

時針不緊不慢地走著。上午9點左右,天空開始不斷有雲聚集。章淹習慣地看著天,一看就是20多分鐘。不知看了多少回,到中午時,天空落下了些許雨點。章淹再仰頭看天時,心一下放鬆了,她看到了北平城西邊的天空有了異樣,這是放晴的“預備動作”,是天晴的開始。

果然,在下午快3點時,西北邊的天空最先放晴,透出微弱的陽光。

3點整,一架架飛機騰空而起,由東向西,飛越天安門城樓、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城樓上的偉人、開國功勛,仰頭叫好。一個嶄新的中國誕生在世界的東方。廣場上的人群甩帽狂歡,一切都是那麼完美。

這一完美、這一精彩,可極簡概之:當時陽光正好!

10月2日,章淹按時到辦公室,正常工作。

“我們是一個普通的氣象工作人員,做預報是日常工作。只是恰好遇到時代的高光時刻,完美無比,此生不虛,更給我們的以后工作平添動力。太陽升起、落下,天有陰有晴,一切適宜,一切如常,平凡的工作同樣賦予前行的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章淹執著於新中國的氣象事業。她先后任北京氣象學院研究生部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

(本文作者朱彥: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陝西省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發專家,陳宇蛟:香山革命紀念館編輯研究部干部,閆樹軍:北京古都學會影像專委會副主任)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