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城一面”、產業同質化
沈開艷 路嘉煜
2025年08月21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等重要原則。這為我們推動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因地制宜、著眼長遠,通過精准定位特色優勢、系統轉換發展動力,推動城市發展從“拼規模”轉向“拼內涵”、從“重速度”轉向“重質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城市發展就像一場“馬拉鬆”,是一個持續向前、分階段推進的過程。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傳統城市發展動力日漸式微,粗放外延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同時,過去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路徑帶來“千城一面”、產業趨同等現象,容易導致資源分散,制約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和潛力。
站在我國城市發展重要轉折的歷史方位上,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城市工作領域的生動體現。這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簡單“補缺”,而是關乎城市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深刻變革。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城市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基礎條件等各不相同。各具稟賦的城市,立足本地資源特色與功能定位,強化創新驅動,注重特色發展,就能在深層次變革中開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以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勝勢”。
比如,從城市規模看,大城市可更加注重功能提升,強化標杆引領、深化協同輻射﹔中小城市可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可加強特色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效能。又如,從地方特色看,歷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具備發展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消費新場景的優勢,可通過培育文化IP、塑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推動文化資源向產業動能轉化﹔擁有完備制造基礎和產業集群的城市,可聚焦關鍵領域、強化鏈主企業牽引,構建產業創新生態﹔處於交通樞紐位置的城市,可努力從交通通道向要素組織中心升級,提升在區域經濟網絡中的整合能力﹔擁有良好生態稟賦的城市,可探索“生態資源+綠色產業”融合路徑,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具備政策先行優勢的城市,可聚焦制度供給和治理創新,釋放改革試驗場的輻射帶動效應﹔等等。
在實踐中,一些地方在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優勢、推動特色要素向發展動能有效轉化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有的地方著力打好“空間重塑牌”,通過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濱水空間功能再造,提升城市環境綜合效益。比如,上海黃浦江岸線實現從“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生態繡帶”的轉變。有的地方著力打好“文化賦能牌”,深挖非遺技藝、地方節慶等文化資源價值,推動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向產業動能轉化。比如,江西景德鎮創意陶瓷、山東濰坊風箏節等生動展現了文化賦能的多元路徑。有的地方著力打好“數字驅動牌”,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以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和產業發展。比如,浙江杭州“城市大腦”提升治理效能、義烏電商生態引領數字商貿融合,展現了數字經濟的強大活力。總之,特色發展貴在活用、重在實效,通過深度激活特色資源的價值,持續拓展增值空間,構建多維聯動的價值放大機制,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轉變城市發展動力,加快實現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的根本轉變,還需要在找准定位、擴大優勢的基礎上,強化政策精准供給和有效托舉,構建城市特色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打通優勢落地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具體來看,可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以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用地。健全城市更新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資產証券化產品、公司信用類債券等。堅持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統籌產業園區、生活圈和生態網絡建設。通過規劃引領、風貌管控和多主體協同,推動城市空間有機更新,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同時,要防范特色發展中的同質化傾向,杜絕盲目造景等短期行為。可加快建立城市特色數據庫,完善“一城一策”精准治理機制,推動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加強城市更新社會風險評估、矛盾化解處置機制建設,切實防范化解潛在風險。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共常州市委黨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