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漫長的守護”

——2025年“最美醫生”巡禮(下)

本報記者 白劍峰

2025年08月21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當無影燈穿透深夜的寂靜,當聽診器傳來生命的律動,當顯微鏡揭開病菌的真相,他們的拼搏,見証了醫者的仁心仁術。他們是“最美醫生”,用大愛托起人民健康。

  “我決定留下來,守護這群人”

  “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漫長的守護。”在海南島服務麻風病患者,她一干就是30年。

  邢少雲,海南省第五人民醫院皮膚康復科護士長。1995年,邢少雲從衛校畢業后,被分配至海南省最大的麻風病醫院工作。當時,醫護人員需穿戴厚重的防護服,與患者保持幾米距離。她回憶道:“第一次給患者送藥,看見他們躲在門后,不敢接藥,生怕感染我們。於是,我決定留下來,守護這群人。”

  邢少雲得知,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后,麻風病不再具有傳染性。於是,她打破傳統的麻風病護理模式,主動脫去隔離衣,直接做治療,身體力行証明麻風病可防、可控、不可怕,由此推動了海南省麻風病防治模式的轉變。

  在一次下鄉巡診時,她遇到一位雙足布滿流膿傷口的患病老人。老人不顧傷口潰爛,堅持要上山採檳榔。基於多年經驗,她判斷老人的創面經過規范清創、換藥后可以愈合。於是,她向醫院申請專項經費,讓老人免費接受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護理,老人的創面完全愈合。

  2019年以來,她率隊走訪海南省13個麻風院村,開展“麻風患者難愈合創面救助行動”。凡是遇到有難愈合創面的麻風病患者,就建議他們轉到上級醫院治療,或依托遠程醫療指導當地醫護人員開展規范治療,幫助更多麻風病患者從根本上改善生活質量。

  她帶領團隊不懈鑽研、反復實踐,總結出一套對麻風潰瘍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麻風病患者的創面治愈率,降低了足底潰瘍的截肢率。2024年,海南省已無新發麻風病患者。

  “我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我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讓寄生虫無處遁逃。”她以顯微鏡為武器,以實驗室為戰場,在寄生虫防治領域默默耕耘25年。劉志宏,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血防站中心實驗室主任。她檢驗技術嫻熟,及時為臨床一線提供檢驗依據,幫助很多病因不明的寄生虫病患者得到及時診斷。

  寄生虫病流行病學調查非常艱苦。劉志宏常常身背顯微鏡,深入偏遠的農村山區,隨時採集人畜糞便進行檢測。老洲鄉光輝村曾是長江流域血吸虫病的高發區,也是全國血吸虫病監測點。2005年以來,劉志宏一直參與光輝村血吸虫病監測工作,經常在秋冬季節連夜進村採樣,當晚再乘坐小船過江返回。

  老洲鄉曾有一名中年婦女因嚴重貧血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無效,找到劉志宏。考慮到患者是來自寄生虫病高發地區的菜農,她當即對這名婦女的糞便進行檢測,最終確診為鉤虫病,患者進而得到了有效救治。

  一年夏天,劉志宏接診了一名不明原因發高燒的小男孩。她為患兒做了血液檢查,鏡下一看嗜酸性粒細胞很高,又有疫水接觸史,診斷為臨床急性血吸虫病。小男孩得到及時治療,很快痊愈。

  2014年,劉志宏參加全國寄生虫病防治技術競賽。競賽當日,顯微鏡下是海量的寄生虫標本。參賽者不但要識別種類,還要數出數量。憑借出色的鏡檢能力,劉志宏獲得綜合考核、技能考核第一名。

  農康,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人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中毒與腎內科主任。在一次次應對中毒事件中,他把一個個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來。

  2021年5月,廣西百色市某醫院收治了數名中毒患者。農康接到通知后,立即與當地醫院聯系,最后診斷為氟乙酰胺中毒。凌晨時分,他奔赴百色,及時給患者用上特效解毒劑,次日所有患者均脫離危險。

  2022年6月,廣西某生產企業突發集體中毒事件,5名急性中毒患者半夜送醫就診,其中4名生命垂危。農康立即組織醫護人員成立救治專班,快速判斷為砷化氫中毒,及時開展多學科團隊合作。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所有患者康復出院。

  農康牽頭建立了廣西塵肺病及中毒救治專科聯盟,每年到基層醫院進行義務培訓授課、查房指導,向醫務人員傳授中毒救治知識。在他的努力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人醫院為中心的“2小時中毒急救圈”正逐步形成。

  “必須帶人,必須留下技術”

  海浪聲聲,海鷗哀鳴,日夜呼喚著一個英雄的名字——張軍橋。

  張軍橋生前系第二十七批中國援坦桑尼亞醫療隊隊長、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2024年1月,他與10名隊友一道奔赴坦桑尼亞,常駐穆欣比利國立醫院,執行為期兩年的援助任務。

  穆欣比利國立醫院長期面臨麻醉醫師短缺問題,這讓張軍橋意識到:“必須帶人,必須留下技術。”他傾囊相授,填補了當地10余項技術空白。在當地醫護人員心中,張軍橋不僅業務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待人真誠。“他是一座橋,連接了兩國醫生的知識、責任和感情。”受援醫院麻醉科主任說。

  在一次義診中,醫療隊發現當地一名8歲的先天性臍疝患兒病情嚴重,但患兒家庭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經過商議,醫療隊決定對該患兒進行捐助並承擔全部醫療費用。術后,應患兒母親的請求,張軍橋為孩子取了個中文名字:齊魯。

  當地時間6月15日下午,坦桑尼亞港口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市海邊,一名當地人溺水,張軍橋不顧自身安危,奮力營救。不幸的是,在落水者獲救上岸后,張軍橋因體力透支溺水,被洶涌浪濤卷入深海,生命定格在38歲。

  那雙曾挽救過無數人生命的手,最后一次托舉起了落水者。“以我對他的了解,不跳下去救人就不是他了,舍己救人是他的英雄本色!”張軍橋在坦桑尼亞的隊友林峰說。

  當地時間6月20日,穆欣比利國立醫院為張軍橋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前來相送的人群中,有人自發穿著印有他照片的T恤,胸前寫著中文“英雄”﹔一對拄拐前來的當地老夫婦,淚眼中滿含對中國英雄的景仰……

  張軍橋在他最后一條朋友圈中寫道:“為人民服務沒有國界。作為一名走出來的中國醫生,我很為我的祖國和我的職業驕傲,讓坦桑尼亞的同行們感受中國和中國醫生的力量。”

  大愛無疆,跨越山海。醫者的光,永不熄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06 版)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