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7日08:2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便是在各種“罵聲”中成長壯大。新中國成立后,亦長期承受國際敵對勢力的抹黑和污蔑。圍繞如何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挨罵”問題,毛澤東作出了重要部署,積累了寶貴經驗。他認為,凡是先進和革命的事物總是要“挨罵”﹔國際上真正反華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管好自己,就不怕別人反華。這些思想和做法,蘊藏著哲學的智慧,閃耀著時代的輝光。今日回望,仍歷久彌新。
戰略自信,先進和革命的東西“總是要挨罵”
馬克思主義自問世起,就被冠以“幽靈”的稱號,《共產黨宣言》開篇就寫道,“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它的當政的敵人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主義這個罪名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如同馬克思主義向來在責難與斗爭中實現發展,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便是在各種“罵聲”中成長壯大,“是被人家罵慣了的”。
應對“挨罵”,毛澤東首先區分了人民內部的批評與敵對勢力的惡意詆毀兩種不同性質的“罵”,指出,“人們罵得對的,我們應當接受和改正。罵得不對的,特別是歪風,一定要硬著頭皮頂住,然后加以考察,進行批判。在這種情況下,決不可以隨風倒”。針對來自反動勢力的詆毀性質的“罵”,毛澤東進行了深入分析考察。
先進事物總是要“挨罵”。毛澤東指出,從古至今,“沒有先進的東西一開始就受歡迎,它總是要挨罵”,即便“一萬年以后,先進的東西開始也還是要挨罵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事物發展皆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的發展必然要經歷曲折的歷程,但是,不能因為新事物不被看好、遭受責難,就否認它的先進性質。真理一開始往往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他指出,“我們黨在1921年成立的時候,隻有幾十個黨員,也是少數人。可是這幾十個人代表了真理,代表了中國的命運”。
被帝國主義罵,說明我們的事業是先進的。應對“挨罵”,毛澤東展現出高度的戰略自信和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認為只要堅持真理,符合人民利益,越是被罵,越証明共產黨人的偉大和正確。敵人越“罵”,就越是“証明了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錯”,“帝國主義愈說我們壞,我們愈高興。我們願一輩子挨罵,如果它們講我們很好,那豈不是同蔣介石李承晚一樣了嗎?”
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平息西藏的武裝叛亂,在中印邊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此時,逢中蘇關系交惡,國際上的反動勢力掀起攻擊謾罵的反華合唱。毛澤東視若等閑,他在1959年9月《關於〈到韶山〉、〈登廬山〉兩首詩給臧克家、徐遲的信》中寫道,“全世界反動派從去年起,咒罵我們,狗血噴頭。照我看,好得很。”他明確說,“六億五千萬偉大人民的偉大事業,而不被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大罵而特罵,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們越罵得凶,我就越高興。”同年,毛澤東也寫下了多首讀報詩,其中,“反蘇憶昔鬧群蛙,今日欣看大反華”“遍尋全球侵略者,唯余此處一孤家”等詞句流傳頗廣,展現出革命偉人的膽略。
團結多數,“反華的只是極少數”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新中國有著和平民主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獲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深厚同情,毛澤東始終堅持中國要在國際上廣交朋友。他明確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沒有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我們的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總結日內瓦會議的經驗時說,我們抓住了和平這個口號,“跟一切願意和平的人合作,來孤立那些好戰分子”。次月,他會見英國工黨代表團,當被問及中國能不能和英國工黨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和平共處,毛澤東表示“讓我們做朋友吧”。他說,“我們認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我們和你們也可以合作”,“不僅在經濟上合作,而且在政治上也合作”。
面對美西方對中國的孤立封鎖,毛澤東看到了其中的利益關聯。他在1954年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說,為什麼一些國家要跟著美國走,而另一些國家不一定跟隨美國,就是因為前者“把它們的利益套在美國車子上,美國火車頭下一個命令,它們不得不服從”,而另一些國家“沒有把它們的利益套在美國車子上,或者套得不緊,因此沒有必要跟著美國走”。對於具體的反華政治人物,毛澤東也洞察到,一些人的立場會變化,在下台之前激烈反華,但是下台之后就不反華了,原因在於,“他們反華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和地位”。這說明,“我們有了資格,有人要靠反華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毛澤東就此提出團結多數、孤立少數的方針。他看到,“在目前世界上這樣四分五裂的形勢下,一塊鐵板那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提出要廣泛做中間地帶和周邊國家的工作,即使是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凡是有可能的,也要進行工作。“對美國這樣的國家也不是沒有文章可做”,“要使它分化,使它孤立,孤立以后總要分化的”。
毛澤東還對反華力量的組成進行剖析,他提出,真正反華的只是少數人。1960年2月,中國政府在當時的東巴基斯坦達卡與印度新德裡組織參加了兩場工農業展覽會,中國展館受歡迎程度遠超預期。新華社記者在印度新德裡寫下名為《盛會難忘,友誼永存——記新德裡世界農業博覽會中國館勝利閉幕》的通訊,記錄了中國館在81天內迎來了三百余萬民眾爭相觀展的盛大場面。毛澤東看到相關材料后作了長篇批語,指出,“所謂大反華,究竟是一些什麼人,有多少人呢?不過是一些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分子,其他一些國家的反動派和半反動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修正主義分子和半修正主義分子,以上三類人,估計共隻佔全人類的百分之幾,例如說百分之五吧,最多不過佔百分之十”。后來,毛澤東明確說,“其實是大擁華,小反華”。
自信自強,“管好了自己,就不怕人家反華”
毛澤東指出,敵對勢力的反華有間歇性特點,間歇長短與中國的發展水平有關,關鍵“看我們的工作做得怎麼樣”,“國際國內關系,我們隻管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其他我們一萬年后也不要。管好了自己,就不怕人家反華”。他提出,要將罵聲轉化為激勵團結與實干的動力,專注發展。“反華有好處,一可以暴露敵人,二可以使我們慪氣,憤怒不要表現出來,要變成力量。三年小變,五年大變,十年更大變。總而言之,人家是要看實力的”。同時,實在的建設成就更具說服力,也是對敵人的“罵聲”最好的反擊,“一個長江大橋,可以說服許多人”。
如同“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所闡釋的道理,毛澤東不僅重視綜合國力的發展,也十分重視在精神上對干部群眾進行教育和武裝。他主張給干部群眾“種牛痘”,通過直面輿論斗爭的社會實踐,促進正確思想的形成。1956年底,毛澤東批示擴大《參考消息》訂閱范圍,要求公開報道帝國主義“罵我們的反動言論”。他提出,“我們准備擴大發行《參考消息》,准備從過去兩千份擴大到三十萬份,發到縣一級,黨內黨外都可以看。要使我們的人懂得外界的事情……就是說,要見世面,要經風雨,不要藏在暖室裡頭,暖室裡頭長大的東西是不牢固的”。
毛澤東具體指出,這樣做“就是把毒草,把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擺在我們同志面前,擺在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面前,讓他們受到鍛煉”,“就是人為地把一種病毒放到人體裡面去,實行‘細菌戰’,跟你作斗爭,使你的身體裡頭產生一種免疫力”。
(摘編自《黨史博採》2025年第1期 徐皇冠/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