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一部光輝的《論持久戰》,鼓舞和指引我們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世界大變局下學習《論持久戰》

曹應旺

2025年05月21日08:2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在世界大變局下學習《論持久戰》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撰寫了《論持久戰》,以卓越的洞察力科學地預見了中日戰爭的結局——“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

  胡喬木曾詩贊毛澤東“揮將日月長明筆,寫就雷霆不朽文”。《論持久戰》是毛澤東“雷霆不朽文”中最具歷史性影響和世界性影響的著作。老將軍王震說:“我們這些在抗日戰場上直接參加戰斗的人,在戰斗的間隙,土炕油燈,如飢似渴,欣然閱讀,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說,一部光輝的《論持久戰》,鼓舞和指引我們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深讀《論持久戰》,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論持久戰》的戰略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闡明“戰略是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他將《論持久戰》視為毛澤東戰略思維、戰略領導的代表作,指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全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場戰爭能不能勝利?怎樣爭取勝利?是毛澤東同志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一九三八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一文,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國土小人口少我國土大人口多、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准確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的三個階段,系統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依靠力量和戰略戰術,使全國人民對抗戰的進程和前途有了清晰的認識,極大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論持久戰》的戰略思維是從全局性即事物整體上思考問題作決策的思維。《論持久戰》批判亡國論者狹隘地僅僅抓住敵強我弱的特點,夸大這個特點,忽略其他三個特點,以片面當成了全體。《論持久戰》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強弱對比決定了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分析小國、退步、寡助與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決定了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論持久戰》批判速勝論者單單記起了其他的特點,根本忘記了敵強我弱這個特點,這也是以片面當成了全體。《論持久戰》以全局的視野指出,隻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速勝論是毫無根據的貪便宜尚空談的假道理。

  《論持久戰》的戰略思維是從長遠性即事物發展過程上思考問題作決策的思維。長遠性戰略思維的突出特點是戰略預見。沒有戰略預見就不能實現戰略領導。《論持久戰》指出:“由於戰爭所特有的不確實性,實現計劃性於戰爭,較之實現計劃性於別的事業,是要困難得多的。然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准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持久戰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不同的戰略階段要實行不同的戰爭形式。戰略防御階段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戰略相持階段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戰略進攻階段的主要戰爭形式仍是運動戰,游擊戰輔助運動戰和陣地戰起戰略配合作用。認識持久戰過程的三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系,才能認識持久戰。《論持久戰》從持久戰過程分析最關鍵的成為轉變樞紐的是戰略相持階段,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就是因為游擊戰爭貫穿於持久戰爭的全過程,並且是關鍵的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戰爭形式,是持久戰的關鍵支撐。《論持久戰》闡明如果隻從戰略防御階段看問題,就容易隻看到敵強我弱的一面,難以樹立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信心﹔如果企圖跳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兩個階段,直接實行戰略進攻,與日本進行決戰,這“是戰爭問題上的近視眼”,“其結果就有使抗戰不能繼續,最后引向亡國的危險。”《論持久戰》還預見到戰略相持階段國際形勢將變得更有利於中國而不利於日本,這時“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抗日戰爭的發展趨勢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証實了《論持久戰》的預見完全正確。

  《論持久戰》的戰略思維是從大勢即從大形勢和大趨勢上思考問題作決策的思維。形勢、趨勢、優勢、劣勢、敵勢、我勢是《論持久戰》的一組關鍵詞。《論持久戰》指出:“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這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抗戰要重視和把握敵我優劣形勢的轉化,“要處處照顧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便改變敵我之間的形勢。”敵我之間形勢的變化是中日戰爭雙方四大特點競爭的過程。中國能夠實現劣勢向優勢的轉化是由時勢即時代的特點決定的,“這個特點的具體反映是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中國“處於歷史上進步的時代,這就是足以戰勝日本的主要根據”。中國的進步和多助的兩個特點中,進步是內因、是起主導作用的﹔多助是外因、不是基本因素。得道才有多助,在“本立而道生”的基礎上,多助才能發揮作用。《論持久戰》分析中國的進步在於有了共產黨﹔有了已經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中國已經結成了廣大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空前的團結﹔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這些進步時代的因素中,最根本的是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具有實事求是和遠見卓識本領的中國共產黨。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改變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才能把中國人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才能堅持艱苦的敵后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才能帶領中國抗戰由劣勢向優勢轉變並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世界大變局下應對霸權主義的貿易威脅、科技威脅、戰爭威脅,需要向《論持久戰》汲取戰略思維的智慧,需要像《論持久戰》那樣“知彼知己”。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大勢者不足謀一事。謀全局才能謀得實﹔謀長遠才能謀得深﹔謀大勢才能謀得准。

  學習《論持久戰》的理論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號召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中華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