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08:2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陳毅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心裡﹔他堅持原則,曾先后兩次與父母“約法三章”,要求家人不搞特殊﹔他教育子女樹立遠大志向,厚植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特別是他的“教子詩”,堪稱家教、家風的經典之作。
一切從人民出發
陳毅一直把人民比作“重生親父母”,“一切為人民”是他一生最尊崇的信條和對兒女最大的要求。
1949年5月10日,上海解放前夕,陳毅作了一次入城紀律報告。對於解放軍進入上海的紀律,他重點強調了兩條:一是市區作戰不許用重武器﹔二是部隊入城后一律不得進入民宅。對不入民宅這一點,有些干部想不通,說遇到下雨、有病號怎麼辦?他堅持說:“這一條一定要無條件執行,說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這是我們人民解放軍送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這正是其一貫堅持“一切為人民”的體現,更是對人民的極大尊重。
陳毅不僅自己堅守為民情懷,還要求家人凡事都從人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1951年4月,他因病住院,其間,在寫給父母的信中說,如有親友來滬探望必須按例招待:“兒為一工作人員,更不可能破格辦事,這方面均要求知我諒我,不以為罪。”
陳毅非常注重教導子女長大后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他與妻子張茜育有三子一女:陳昊蘇、陳丹淮、陳小魯、陳珊珊。有一次,他給陳小魯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貫穿著一條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就是毛主席說的“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是真正的風流人物。講完后,他鄭重地對陳小魯說:“你要牢記這一點呦!長大了要老老實實地為人民服務。”
陳毅還教育子女要將個人的道路選擇同人民的需要相結合。1958年春,長子陳昊蘇上高二,他作為家長應邀到學校作報告時講道:“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果這種選擇符合了人民的願望,也就是順應了歷史進步的要求,那就能夠決定性地幫助這個人贏得人生事業成功。……走建設社會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道路,就是你們能做出的正確選擇,同時也能經受住歷史對你們的選擇。”一年后,陳昊蘇即將高中畢業,他覺得自己擅長文科,考文科更有把握。但陳毅卻從建設祖國和為人民服務的角度給出了不同建議:“現在國家最需的是工科人才,向高級科技進軍是時代的召喚。我年輕時上過成都甲種工業學校,想要走發展科學和實業報國的道路,但當時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學工科報國無門,所以才轉而投身革命。現在是新中國的時代了,正在下決心解決發展科學推動經濟建設的問題。若選擇工科,就能夠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最大的貢獻。”陳昊蘇聽后,打定主意報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科專業,決心做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人。
兩次與父母“約法三章”
陳毅經常對干部說:“干部親屬的言行,在群眾中有很強的說服力。”他始終克己奉公,不公器私用,並曾先后兩次與父母“約法三章”,勸誡父母一分一毫須公私分明,絕不能搞任何特殊。
上海解放后,陳毅擔任上海市市長。他的父母從四川老家來到上海看望闊別20多年的兒子,但是他和妻子張茜工作都很忙,不能經常陪伴父母。時間一長,兩位老人在家就有點待不住了,想到外面多走走看看,於是,便瞞著他,每到周六下午給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陳仁農打電話,請其陪同游覽。陳仁農為方便帶老人各處觀光,就私下聯系陳毅秘書備好車。陳毅得知后,專門召開家庭會議,坦率地對父母說:“我是你們的兒子,也是人民的兒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遵守革命紀律。”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父母“約法三章”:“一、不得隨意動用公車﹔二、不要借用我這個市長的名義外出辦事﹔三、沒有特別的事,不要隨意外出。”兩位老人表示接受,並嚴格遵守約定。
1954年,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從上海調至北京工作。他想到自參加革命后就與父母聚少離多,想把二老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為其養老。但其父母在北京住久了又開始眷戀故土,決定回成都定居。臨別時,陳毅百感交集,依依不舍,講了很多關切的話語。最后,他對父母說:“別人都很尊重你們,把你們當作革命的老人。你們這次回去,我又想到三條,不知道能不能行?”其父理解兒子,問道:“又有‘約法三章’?好,說給我們聽聽。”他便開口直言道:“一、回川衣食住行全部自理,不驚動當地政府﹔二、做普通的公民,不驚動鄰裡﹔三、堅持原則,不為親友的無理要求牽線搭橋。”兩位老人回到成都后,托人在興隆巷的一個大院裡租了兩間私房,像普通百姓一樣悄無聲息住下,一住就是好幾年。除了部分親友外,誰也不知道這裡住著陳毅的父母。
陳毅曾說“革命乃大孝,努力事戎行”,他已將對父母、親人的愛,升華為對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大愛。
以詩言志教兒女
陳毅素有“元帥詩人”的美譽,一生創作了大量詩詞作品。他時常通過詩詞教育子女樹立遠大志向,勉勵他們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並告誡不要忘了父輩創業的艱難,不允許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顧。
長子陳昊蘇曾回憶:“父親有暇和子女溝通的時候,談論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詩詞,或問子女對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詩詞中的微言大義對子女諄諄教誨。”有一次,陳毅用唐詩“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來說明革命成功之不易,告誡子女不要躺在父輩的功勞簿和地位上,要永遠同群眾打成一片。他還用“讀書沒有理想是空的,花盆難載萬年鬆”和“不要空言無事事,不要近視無遠謀”等詩句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理想,要經風雨見世面,不能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陳毅多次作詩教導子女。1961年夏天,次子陳丹淮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陳毅因公事無法送行,想到孩子是首次隻身出遠門,遂寫下《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一詩,將它寄到已去大學報到的陳丹淮手裡,告誡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詩中寫道:“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勿學紈绔兒,變成百痴聾。”他對子女嚴加要求,既要“學馬列”又要“學技術”,要求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切忌成為游手好閑、過寄生生活的紈绔子弟。他還囑咐孩子們:“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他希望子女永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字裡行間盡顯深切期盼。
在另一首題為《示兒女》的詩中,陳毅寫道:“應知重實際,平地起高樓。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在鼓勵子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志向的同時,他又教導他們:“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劃籌。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殷殷之言俱系革命事業,寸寸丹心皆為家國情懷。
(摘編自2024年6月21日國家檔案局微信公眾號 袁寶君/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