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吳 曦 劉雲川

2025年05月19日09:23    來源:中國軍網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最能檢驗一個政黨、一名黨員的作風成色。翻開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這不僅是對黨優良傳統的弘揚傳承,更是對黨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工作的導向。毛澤東同志曾將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調查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如果有調查無研究、有研究無方案、有方案無實施、有實施無效果,非但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決策失誤的風險。

“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不經意中了解到“小砭溝的婆姨不生娃娃”,馬上打電話讓延安市委書記張漢武火速趕來,一見面就問:這個情況你知不知道,有沒有調查過原因,會不會是吃的水有問題?緊接著,他指派中央醫院去把水化驗了一下,果然找到了原因,並對水質進行了處理,對群眾的疾病進行了治療。一年以后,小砭溝就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到河南考察調研。一位老漢問起自己最關心的問題:“這鹽鹼地有法治嗎?這黃河水害有法治嗎?”之后,毛澤東同志就把治理黃河的事情時常挂在心上,多次聽取相關負責人匯報,提出許多帶有長遠指導意義的意見。正是依靠扎實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有效破解了革命和建設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拓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調查研究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作風、一種擔當。作風實不實,調查研究的結果“兩重天”。陳雲同志搞調研,始終堅持“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提出了著名的十五字訣“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國家擬訂1959年鋼產量指標時,他在調查研究后頂著巨大壓力提出:原定的2700萬噸不切實際,就是后來調低至1650萬噸也是達不到的,必須降到1300萬噸。對此,毛澤東同志稱贊道,“真理在這一個人手裡”。

真理先在腳下,重在腳力。對於報告和匯報,劉少奇同志始終認為,親自探察實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發力,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1958年,河北省徐水縣宣布“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消息傳來,他感覺不可信,就親自前往考察,發現存在嚴重的浮夸風和“共產風”現象。這些問題反映上去后,黨中央開始著手糾正“大躍進”中的一些錯誤做法。

當前,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任務艱巨繁重,更加需要運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不斷以優良作風干事創業、贏得民心。2000年7月2日,烈日當空,正值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走進福州市棚戶區連片的蒼霞社區一幢二層木屋。在蒸籠一樣的木板房中,他詳細詢問群眾生活情況,並對身邊的干部說:“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候來棚戶區調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此次調研后不久,蒼霞棚屋區改造工程就拉開了帷幕。

黨的十八大后,在一次全國兩會“下團組”時,習主席語氣堅定地說:“我如果光是看好地方,就難免樂觀,感覺指日可待,就會作出錯誤決策。不要文過飾非,不要因為我們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這是習主席開展調查研究的有效方法和一貫作風。一言一行,體現帶頭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的鮮明態度﹔點滴之間,彰顯人民領袖親近人民的深厚情懷,以實際行動為全黨立起標杆、作出示范。

如今,在毛澤東同志當年才溪鄉調查住處前的一片藕田裡,“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9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新征程上,贏得“發言權”的密碼,就在於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准、把對策提實,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戰勝困難的實際成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