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分享

“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下)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2021年09月30日16:10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雷榕生,1949年11月出生﹔雷平生,1951年8月出生。兄弟二人與習近平同為北京八一學校學生,1969年1月13日又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插隊。雷榕生分在梁家塌村,1973年9月上大學,先后在延安地區廣播事業管理局、北京農業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工作,2010年6月退休。雷平生分在梁家河村,與習近平住同一孔窯洞,1974年10月上延安大學。1977年畢業后在北京市科委營養源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瑞士、法國、美國等國家學習和工作,獲得法國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採 訪 組:本報記者 邱 然 黃 珊 陳 思 等

採訪日期:2017年1月13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台演播室

 

採訪組:習近平酷愛讀書,這一點眾所周知。您也喜歡讀書學習,和習近平在同一孔窯洞住了大約六年時間,而且和他在讀書學習方面有很多交流。請您講一講習近平讀書學習的特點是怎樣的?

雷平生:學習是一個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近平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很強,這同他刻苦讀書學習分不開。他在陝北農村勞動期間,數年如一日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慣。據我了解,近平讀書學習有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鄉所講的——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要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白天去山上勞動,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書。后來,大部分知青離開了,窯洞裡隻剩下我們兩個人。我們在炕上有各自的床位,中間隔著一個炕桌,炕桌上有盞煤油燈。白天干了一天活就已經很累了,晚上吃過飯,我如果覺得累,就睡覺了。而近平吃過晚飯總是又拿起書本,開始學習。他怕影響我睡覺,就把燈移到一旁,用身體擋住光線。他看書常常到非常晚。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發現近平還在看書。就問:“近平,你怎麼還不睡呀?”他總是說:“再看一會兒。”有一次白天聊起天來,他和我調侃說:“昨晚看書至深夜,四周寂靜,頗有些‘世人皆睡我獨醒’的味道。”還有一次他頗有感慨地說:“農村知青生活可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高度結合呀!”事實的確如此,白天勞動強度大,人已經很疲勞,每天吃得也不好。回窯后再長時間閱讀,大腦高速運轉,對體力和腦力都有很大的消耗。

第二,讀書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近平會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也會跟別人進行討論。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說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麼這麼說,正所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他在學習蘇聯歷史學家謝緬諾夫《中世紀史》的時候,就參考了不知從哪裡搞來的一本《基督教青年讀本》一起看。由於我們當年接受的教育,對基督教沒有多少了解。近平在學習這方面知識時,比較全面地了解了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作為基層群眾信仰的宗教被羅馬當權者鎮壓的歷史。這就是他在看書時不斷擴展參考資料所起到的作用。

雷榕生:近平這個讀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他經常是以看一本書為主,同時又尋找相關的書籍作為佐証,不斷地擴展閱讀書中的知識。比如他看中國歷史,就是先以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為主要讀本來學習,但在學習中發現史學家不同觀點時,就以錢穆、呂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國歷史書籍來互相印証,互相對比,深入理解。這樣學到的歷史觀點,是一個立體、全面的觀點。既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不同點,也養成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

雷平生:確實是這樣。近平在了解不同學者的觀點后,非常喜歡自己思考。他經常問我:“這本書,你看過沒有?”如果我看過,他會就某一個觀點與我進行討論。他對討論切磋推敲印証那些重要的知識點非常有興趣。雖然我們那個年紀所討論的問題未必有多麼深奧、多麼專業,但確實起到了活躍思想、拓展思路的作用。

近平曾有一次外出,住在集體宿舍,碰到一位中央黨校黨史專業的年輕教師,他們討論起了五四運動。近平那次與這位年輕教師交流,就注意學到了一個重要細節。回來以后,他把自己的心得講給我聽。

他認為:五四運動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對其爆發原因有很多成型的論述。但那次和黨校老師的討論中,他又搞明白了一個關鍵點,就是: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是國內矛盾集合與爆發的產物,也是國際矛盾集合與“催化”的產物。在一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是完全正當的,但巴黎和會不僅拒絕了這一要求,而且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哪有什麼“公理戰勝強權”!世界依然是強權政治,中國被“世界所接納”的希望徹底破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民眾首先是先進知識分子與知識青年,對西方陣營極度失望之余,反帝情緒空前高漲。他們把視線轉向剛剛進行過“十月革命”的近鄰蘇俄,希望用激烈手段改造中國、改造社會。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與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兩個政治事件,都與上述國際大形勢以及民間輿情、民眾情緒密切相關。當時的國際背景,是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