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2日15:12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李乃毅,曾任河北日報社記者。1983年3月,採訪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撰寫以“人才九條”為主要內容的《正定縣為有志之士敞開大門》一文,《河北日報》3月29日頭版頭條刊發。后任石家庄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採 訪 組:記者 邱然 陳思 黃珊
採訪日期:2017年2月27日
採訪地點:石家庄市翠屏山迎賓館
採訪組:李乃毅同志,您好!1983年3月29日,您在《河北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正定縣為有志之士敞開大門》的報道,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很大反響。特別是著名的“人才九條”舉措,對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吸引人才到正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請您詳細談一談這篇報道產生的過程。
李乃毅:我1977年到河北日報社編輯部工作。1983年3月初的一天,正定縣委宣傳部報道組的同志找到我說:“我們正定為了把經濟搞上去,實現‘翻兩番’目標,縣委要面向全國招賢納士,准備出台一些舉措吸引人才,習書記想和你談一談。”
因為我在政教部分管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新聞採編工作,同時也寫過一些這方面的報道,便欣然應邀前往。習書記熱情接待了我,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見面,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一間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一張辦公桌,對面放著舊書櫃,有兩把帆布折椅,還有兩個板凳支的木床,上面鋪著帶補丁的褥子。就在這樣一個簡陋的辦公室兼臥室裡,我倆面對面,打開了話匣子。
習書記首先告訴我縣委為什麼要出台政策招聘人才。他說,正定是一個產糧大縣,每年上繳糧食7600萬斤,對國家貢獻很大﹔又是一個“高產窮縣”,老百姓生活困難,縣財政資金拮據,城建、醫療、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欠賬很多。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改變這種狀況,否則“翻兩番”目標無法實現。具體來說:一是農業不能“單打一”,不能隻種糧食,還要發展多種經營。二是要發展企業,創新項目,引進技術,盡快把工業搞上去。可是正定的工業基礎薄弱,現有國營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產品銷路不暢,有的經營困難,有的面臨倒閉。要搞活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優秀的企業領軍人物,縣裡恰恰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現在當務之急就是怎麼把人才引進來。
習書記說,打算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希望通過省報宣傳出去,面向全省、全國,把那些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各路人才請過來,幫助正定加快發展。同時,這些人才也可以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
聽了這番話,我覺得習書記的想法非常好。一是他看准了發展戰略的支撐點——人才依托﹔二是找到了市場經濟的制高點——人才競爭﹔三是抓住了聚集要素的關鍵點——人才政策。我對習書記說:“您的想法很好,我完全贊成,我會盡我所能寫好報道宣傳出去。但關鍵還是要看縣委出台的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隻有政策打動了人才的心,他們才會從四面八方奔正定而來。”
習書記謙虛誠懇,耐心地聽取了我的建議。我把在報社採訪實踐中,所接觸知識分子特別是科技人員的處境、困難、顧慮、期盼以及具體人物事例,向他作了詳細介紹。他認真傾聽,一一記在本上。在以后的時間裡,習書記又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3個半天時間與我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習書記從政治態度、工作環境、利益分配、獎勵機制、調動手續、生活待遇、家屬安排、來去自由等9個方面,大膽突破,有針對性地提出獨到的優惠政策。大到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放開經營自主權、入股分配、獎勵機制、家屬“農轉非”、建“人才樓”、設人才服務處,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細糧”、送糧到家、搬煤到戶,習書記逐條認真思考,逐句仔細斟酌,逐字反復推敲。我不過是按照他的思路和要求,寫成報道文稿罷了。所以說,習書記制定“人才九條”的過程,就是這篇報道產生的過程。雖然報道署名是我,但“人才九條”是主體內容,所以它的真正作者不是我,而是習書記。
採訪組:“人才九條”突破當時有關政策的制約,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李乃毅:“人才九條”文字不長,不過千字,內容卻事關各方。利潤提成涉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動涉及人事體制,細糧供應涉及糧食政策,農轉非又涉及戶籍管理。比如人事調動,當時政策是不允許各省市間自由流動的。30多年前和今天不一樣,工廠管理者、科技人員屬於國家干部,不能自主選擇供職單位,一切都由組織分配安排。你想調走,除非所在單位同意,否則你走不了。因為檔案是每個干部職工所有的証明文件,你非要走,檔案不給你,你的黨籍、公職、工齡、工資在新單位接不上,你的戶籍在異地落不了,你的口糧在糧店買不到,生活都成了問題。所以,檔案關系轉不到正定是不行的。針對這種情況,習書記大膽提出,凡是正定急需人才,派人員與原單位友好協商,以最大的誠意爭取理解支持﹔本人決意到正定工作,原單位堅持不放,檔案不給,縣委、縣政府責成組織人事部門重新建檔接續關系。這一做法,突破了人才工作調動的瓶頸。盡管困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