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盧永根院士: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

2019年11月14日07:45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盧永根院士: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這是盧永根院士(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唯物主義者“最后的貢獻”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

2019年8月12日凌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

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后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后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大原黨委書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著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夫人每天為盧永根讀報。

“2017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制定好”﹔

“2017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跡”﹔

“2017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非常虛弱,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后的學習、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鐘仰進說。

這是盧永根院士(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

“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

2017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2014年,他還說服哥哥,將老家兩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父母的名義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小學。

年輕時的盧永根在試驗田裡(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后,是無法想象的節儉。

退休后,夫妻倆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裡,人們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著一個半舊飯盒,靜靜地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挂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華南農大農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著雨傘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著包、一手提著皮鞋冒雨往學校裡跑。后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裡開完會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是有了拎著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學院給參加運動會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為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脫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說:“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盧永根特別嚴於律己。

2003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會后繼續去沈陽出差。為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沈陽……

盧永根(中)在水稻試驗地指導博士研究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科學家的愛與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為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說:“不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為他舍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