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08:43 來源:經濟日報
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民生建設需要不斷提升質量和效益,找准人民群眾對民生需求的新變化,回應好民生新問題,進一步知民情、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民生問題,一步步改革的推進、一份份百姓心中沉甸甸的“獲得感”,成為這5年來最溫暖的民生成就,一張巨大的民生保障網正在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營造良好就業創業氛圍
今年7月份畢業的天津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學生金蔚沒有為求職而焦慮過。因為去年他免費參加了天津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組織的工業機器人專項職業能力培訓,並被一家科技公司看中,提前與他簽訂了就業協議。“有這麼多項目搭橋鋪路,我們大學生隻要努力,夢想就會成真。”金蔚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人社部數據顯示,城鎮就業人員從2012年末的3.71億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4.14億人,年均增加1082萬人。5年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超過1300萬人,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就業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第三產業就業佔比升至43.5%,就業結構由一產佔主導的“金字塔形”轉變為三產佔多數的“倒金字塔形”﹔城鎮就業人員比重不斷提高,由2012年的48.4%提高到2016年的53.4%,2014年城鎮就業人員數量首次超過鄉村,城鄉就業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能夠保持比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