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解說詞(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7年07月19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解說詞】     

當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來臨時,處於嚴重衰退中的世界經濟,正奮力尋找著擺脫困局的出路。 

中國,此時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造就這一奇跡的經濟發展方式,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

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用改革激發活力,讓人民群眾從改革與發展中受益。今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用更高質量的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要用更堅定更深入的改革來破解。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這是一場新的更為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

【字幕】2016年12月 北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遠,必須開辟新的發展路徑,激發經濟潛力,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解說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決心,開啟了一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向更高形態發展的結構之變。

【解說詞】

2008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

中國雖然短期內穩住了增長,但是,從2011年起,帶動中國經濟三十年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速同時下降,經濟增速持續下行。

此時,中國人的海外消費卻在上升。近年來,從奢侈品到普通生活用品,每年中國人有上萬億元人民幣花在國外。而此時的中國企業呢?大量產品賣不出去,日子越過越難。鋼鐵、煤炭、水泥等多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利潤減少。

習慣了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略有減速,就讓很多人覺得不適應。減速是短期變化還是長期趨勢?

難題與希望並存,低迷與活躍並存,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並存。經濟結構要調整,但新的結構是什麼?內生動力從哪兒來?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社會各界、市場、各級地方政府,甚至包括在部門當中,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在2013年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在部署第二年經濟工作當中,就用了“新常態”這樣一個提法。

【解說詞】

“新常態”,在2013年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還找不到這個詞。若干年后,當人們回望歷史,一定會更清晰地理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經濟的未來確立的全新歷史坐標。

中國經濟需要清醒的瞭望者給出方向。

2014年一季度,中國經濟7.4%的季度增速創下24年來的最低點。這再次引發是否要加大經濟刺激力度的討論。

【字幕】2014年5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

【解說詞】

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指出,解決中國經濟的問題要有歷史耐心。在此次考察的新聞報道中,“新常態”一詞,在公眾視野裡第一次出現。

【字幕】2014年7月29日 北京 黨外人士座談會

【解說詞】

兩個多月后,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字幕】2014年11月9日 北京 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

【解說詞】

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他首次對“新常態”一詞進行了系統闡述。

【同期】習近平主席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