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人為本﹔鄧小平理論﹔重要特征
以人為本就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看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看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強調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尊重人是指尊重人的利益、尊重人的權利、尊重人的勞動、尊重人的創造、尊重人的自由等﹔解放人不僅是指政治上的解放,而且是指使人擺脫愚昧和貧困的奴役,走向文明和富裕﹔發展人是指使人的德智體美勞和諧完整的發展,個人潛力和智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個人需要得到全面豐富和滿足,使人的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現代化互相促進、協調發展。我國古代就有豐富的愛民為民思想,如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思想,黃宗羲更為直接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等,但他們都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為了“得民心”進而“得天下”,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隻有無產階級政黨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以人為本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的各個方面,在鄧小平理論中都得到了光輝體現。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它作為重要的執政理念,貫穿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方方面面。
一、體現在社會主義本質論中的“以人為本”思想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在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把社會主義制度理解為以人為本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分為兩個層次,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第一層次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第二層次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從邏輯關系上講,前者(“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后者的基礎,是后者的手段,而后者(“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是最終目標。這兩個層次是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的統一。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他堅決摒棄了“文化大革命”中搞的“窮過渡”,確認“致富不是罪過”,堅持“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而共同富裕的主體就是人民群眾,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和最終價值。社會主義本質論反映了鄧小平“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澄清了在“什麼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偏見和迷惘。
二、體現在“三個有利於”標准上的“以人為本”思想
鄧小平提出判斷我們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得失成敗的根本標准,就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在這一標准中,生產力標准處於第一位,是最基本的標准﹔“綜合國力標准”處於第二位,是基本標准的延伸﹔“人民的根本利益”處於第三位,是所有標准中最高的、最終極的標准。“三個有利於”是鄧小平的價值判斷中最根本的價值標准或評價標准,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的人本主義思想。“三個有利於”要求以人民為評價主體。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改革,都必須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權利、人民的價值為最高標准,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他尊重群眾,熱愛人民,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政策和方針的出發點和歸宿。鄧小平說:“生活水平究竟怎麼樣,人民對這個問題感覺敏銳得很,我們上面怎麼算賬也算不過他們,他們那裡的賬最真實。”[3]人民生活水平究竟如何,是否得到提高,要由人民作出評價,人民是評價判斷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根本觀點。我們的各項工作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必須由人民來評價,這是對改革開放前實踐中奉行的“以階級斗爭為綱”和以是否“革命”作為劃分一切事物的一系列“左”的標准的撥亂反正,體現了鄧小平的價值觀是對傳統的“以人為本”思想的重大創新。鄧小平正是從人民價值主體的原則出發,要求我們向人民群眾負責,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放在首要地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難。他強調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對人民負責”,“為人民造福”,“取信於民”,“甘為人民公仆”,這些思想始終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黨執政的指導思想。
三、體現在“三步走”發展戰略上的“以人為本”思想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我國建設成為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鄧小平不僅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而且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當代世界的迅速發展,實事求是地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三步走”發展戰略,始終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目的和歸宿,每一步都有相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標准,即“溫飽型”、“小康型”和“比較富裕型”,糾正了以往在制定經濟計劃中對普通人民群眾生活關注不夠的問題。鄧小平規劃的“三步走”戰略,充分體現了他時時處處關注人民群眾生活狀況的“以人為本”思想。在發展速度上,鄧小平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要爭取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快”必須是沒有水分的,要老老實實地計算,要最終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上,這樣的速度才過得硬。為了更快地實現“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他強調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但是實施這一政策,必須制定正確的政策和法規,防止兩極分化。鄧小平的發展觀,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人民性”則是鄧小平社會發展觀的本質特征。
四、體現在市場經濟理論方面的“以人為本”思想
鄧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4]“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以后的多次談話和講話中,鄧小平同志又多次闡述這個觀點。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談話中更是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5]這就對長期爭論不已、阻礙我們前進的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這個問題,進行了清楚、透徹、精辟的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