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七一社區        注冊

情暖雪域高原 愛洒喜馬拉雅

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教育事業發展紀實

彭勝喬 本報記者 常川

2015年08月22日14:10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自治區成立50年來教育事業發展紀實

2015年4月30日,尼泊爾“4·25”地震后的第5天,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一幕,成為孩子們震后最溫暖的記憶——

為了不影響學生們中考復習,在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組織下,聶拉木中學189名初三年級學生在第一時間被轉移到了日喀則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園優越的條件讓孩子們很快恢復了正常學習和生活。

這是將被珠穆朗瑪峰永遠銘記的一刻:即使在祖國的邊境線,即使在交通閉塞的深山峽谷,即使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面前,孩子們依然沐浴著祖國的陽光,茁壯成長。而這不過是半個世紀來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

自治區成立5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大量資金投向西藏教育,知識、思想和智慧遍洒雪域高原,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更有一大批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高級人才脫穎而出,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從少數人的特權到全體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

在舊西藏,教育被作為一種特權,由寺院和貴族所壟斷,百萬農奴沒有權利接受教育。

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文盲仍佔西藏總人口的95%。

西藏和平解放后,為了讓西藏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現代學校,實行現代教育制度,賦予西藏各族人民群眾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自治區成立后,根據頒布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我區進一步明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半個世紀來,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擴大辦學規模和層次,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滿足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據自治區教育廳統計,50年來,國家已累計為西藏教育投入858億多元,僅2013年、2014年教育財政投入就分別達到了118億元和135億元。

國家的巨額資金投入,為我區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也使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2014年底,我區小學入學率達到99.64%、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9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3.3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76%,各級各類在校生達608506人,佔全區總人口的1/5多,全區累計脫盲人數達181.5萬人,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0.57%,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6年。

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我區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藏語文教學,建立起了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的現代“雙語”教學體系。目前,區內所有學校均實行“雙語”教育,超過96%的學生接受“雙語”教育,超過83%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從事“雙語”教學。通過“雙語”教育,藏語言文字得到廣泛普及,藏民族文化藝術研究人才和機構大量增加,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得到有力保護、傳承、發揚和繁榮。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阿裡地區普蘭縣霍爾鄉中心小學學生小次旦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領到大蘋果:“我在學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還有蘋果吃,我很喜歡學校。”

半個世紀以來,在解決學生“有學上”的同時,我區進一步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系列教育惠民政策,著力解決學生“願上學”、“能上學”、“上好學”的問題。

隨著教育基本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校面貌發生根本改變。全區大部分中小學的校舍已由土石木結構改建成磚混、框架結構,並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圖書館和閱覽室,配備了圖書、儀器、藥品、標本、課桌椅等教學設備和文娛體育用品。

隨著現代學校的建立,自治區通過培養、培訓、引進、援教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截至2014年底,全區有在職教職工44456人,其中專任教師40542人,全區已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為主體、數量基本滿足、結構和水平基本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

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