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七一社區        注冊

下地為農 倚山成詩——高德榮的多重“角色”

楊麗娜

2014年12月21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地帶之間,坐落著鮮為人知的獨龍江鄉。東岸的高黎貢山駐守著這片秘境,西岸的擔當力卡山是國境線上的天然屏障,一條獨龍江橫貫鄉村。

這裡是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獨龍族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展基礎薄弱,加之交通閉塞、每年長達半年大雪封山,使得獨龍江鄉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這裡孕育了一名民族干部,他身材並不高大,卻巍峨如山如父般守護著這片土地﹔他性格並不溫順,卻柔潤如水如母般關愛著這裡的人民。他,就是人民的“老縣長”——高德榮。

“老縣長”今年60歲,退休前曾任雲南省怒江州人大副主任、貢山縣縣長、獨龍江鄉鄉長等職。工作39年,兩次請纓回到獨龍江鄉,隻為筑好百姓出山的路、百姓致富的路。

作為一名廳級黨員干部,他的“角色”不停轉換。到了鄉親家他變成家長,管孩子上學、管老人穿衣﹔下了地他變成農民,扛鍬弄鋤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遇見事他化身為專家,多學常問為群眾解決難題﹔倚山望水他是個文藝青年,寫詩唱歌拍照無所不會……

群眾的“大家長” 隔壁的“老大爹”

高德榮在縣工作的時候,他家裡40多平的老屋曾是獨龍江鄉民的“驛站”。遇到大雪封山等情況,來縣辦事上學的父老鄉親和獨龍族學生回不了家,就在這裡打地鋪、吃大鍋飯,這小小的房間就變成了冬日裡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老縣長”到了哪家哪戶都很自然地和主人用家鄉話聊幾句,村民端上煮洋芋和酥油茶招待,臨走時還挽留說“再多呆一會兒”。

在“老縣長”眼裡,一個民族要發展離不開教育。為此,“老縣長”向上跑部門要項目找資金,向下找家長談心動員把孩子送進學校。2010年春節前后,鄉裡幾個孩子因為天氣太冷偷偷從學校跑了出去。消息傳到高德榮耳朵裡,他一刻也坐不住,像孩子家人一樣焦急地跑到派出所苦苦央求武警官兵出動尋找孩子。在准備出發的一剎那,高德榮突然叫住大家囑咐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孩子。找到千萬不要打罵他們,有話等回來再好好說。

除了關心孩子們的教育問題,高德榮也不忘惦念鄉裡的老人。2012年,鄉裡建成了集中敬老院,集中贍養家裡沒人照顧的老人。除了每月三四百的生活費保障,高德榮每次下鄉總要來敬老院轉一圈,看看缺不缺糧食,問問有沒有冬被。對於敬老院的老人們而言,高德榮早已成了他們心中的親人。

“‘老縣長’是我們的隔壁老大爹。”獨龍族群眾說。雙拉娃村黑娃底三組傈僳族村民肯阿勇深有感觸,他是高德榮幫扶多年的困難戶。肯阿勇的妻子王麗萍身體殘疾,自己又是外來的上門姑爺,生活過得十分困窘。“老縣長”從群眾口裡得知情況后,立即趕到肯阿勇家坐在火塘邊問他的妻子王麗萍:“你們這裡能不能種洋芋?”王麗萍說:“可以種。”“老縣長”立即表態:“那我送你們些洋芋種,你們多種點洋芋好不好?”夫妻倆連連點頭說好。第二天,“老縣長”便讓自己的駕駛員為他帶來了洋芋種、蕎麥種、苞谷、肥料等,之后每次經過都會補給些物資和現金,還曾住在之前的破房屋裡和他探討他們家怎麼發展起來。在“老縣長”的幫扶指導下,肯阿勇如今蓋起了兩層小樓,兩個孩子也都讀上了書。

最有意思的一次,“老縣長”還解決了一起“離婚事件”。據獨龍江鄉邊防派出所所長陳家文回憶,2012年的時候有一對夫妻吵架鬧離婚,封山期間司法所隻有一個人,村委會也調節不成。“老縣長”正好經過,他上前用獨龍話跟他們談了一會兒,兩夫妻就好好回家了。

既是 “農民”又是“專家”

2007年,高德榮從州政府再次回到了獨龍江鄉。為了帶動鄉人脫貧,他意識到適合本地的產業發展勢在必行。“老縣長”了解到草果在海拔相似的普拉底鄉初見成效,發現其很有市場價值,更重要的是其種植無需開荒,既可保護生態又能帶來收益,長久來看是個“綠色銀行”。他特意請來了專家,專家進來后建議草果育苗撒山基土、布遮陰網、建大棚,“老縣長”想了想覺著不行,這樣投資太大,就想了個辦法,在野生森林裡找了一片實驗田,摸索著在獨龍江邊建起了草果示范基地。年過五旬的他背著三四十公斤重的草果苗溜索滑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