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加油站
三中全會總是集中人民的意志,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堅強意志,一次全會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那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35年前一個冬天的夜晚,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偷偷在一份契約上按下了手印,“寧願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這是每到秋收就被迫出門要飯的小崗村農民的悲壯之舉,也是廣大農民有糧吃、有錢花的朴素願望。
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國有骨干企業的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呼吁:請給我們鬆綁。這是國有企業擺脫僵化體制束縛的大聲呼喚,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解放生產力的迫切要求。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社會進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動力。民有所呼,黨有所應。每一次三中全會都順應民意,為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小崗村農民的呼聲得到了回應。十一屆三中全會讓改革首先在農村開花結果,廣大農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1998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加快農村改革。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對深化農村改革做出決定。改革惠及億萬農民,希望的田野生機勃勃,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斑斕。
福建廠長們的呼聲得到了回應。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揭開了城市經濟和企業改革的大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企業活力煥發,民營企業茁壯成長。
|